学院首页

欢迎访问北京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资讯 >> 正文
北工大举办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的高等教育暨大学校长高峰论坛
2015-11-03  点击:[]

3

为深入贯彻实施中央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探索实现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内涵集约发展的路径与合作机制,10月17日,北京工业大学携手京津冀三地21所高校举办“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的高等教育暨大学校长高峰论坛”。 论坛主题为“科学谋划‘十三五’、协同发展京津冀”,本次论坛是北京工业大学建校55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2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郭广生,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张雪,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京津冀三地21所高校的校领导出席了本次论坛。

6-4

校党委书记郑吉春主持论坛并致欢迎辞。他代表北京工业大学两万余名师生员工向莅临本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北京工业大学事业发展的上级部门领导、兄弟高校、社会各界及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郑吉春书记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始于一域却剑指全局,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的历史进程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推进。在这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考”中,迫切需要我们破除“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以主动“赶考”的积极态度,来促进和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有序流动,通过新型高端智库的建设,为城市群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决策服务。郑吉春书记表示,北京工业大学将在建校55年新的历史起点上,主动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更好地谋篇布局,与兄弟高校携手共进,推进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也希望以本次论坛的举办为契机,将兄弟高校之间的合作纳入并上升到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新的国家战略高度,形成重长远、可持续的协同创新体系,推进京津冀区域内高等教育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和整体提升,为办好京津冀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京津冀教育现代化贡献更多的力量、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7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郭广生代表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北京工业大学55年华诞和高峰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表示,本次论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大家相互启发,凝聚共识,共同展望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高等教育的美好未来。郭广生副秘书长提出六点意见,第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作为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宝贵机遇;第二,要找准位置,主动作为,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提升贡献度;第三,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争取在重点领域取得显著的成效;第四,要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建设国际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第五,要打造智库,助力发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献计献策;第六,要深化合作,重在协同,推动三地高校发展的长效平台和合作机制的建设。他希望三地高校加强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奋斗,为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做出新的贡献;他同时希望北工大能够很好的总结55年的办学经验,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8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黄艳围绕京津冀城市区域协同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关系作了主题演讲。她的观点包括:第一,对新老区域发展的认识。新时期京津冀的区域协同发展,更多需要加强政府的导向,加强体制、机制、政策的改革,并通过打造城市群来提升经济、文化等软硬实力的建设,这与高校具有紧密联系。第二,对城市群的基本认识。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定要攻坚克难,解决两难问题,既要保证低成本的创新机会,也要能够提供有尊严的条件,同时又不要对城市的稳定带来压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最大问题在于差异,对于城市来讲,好大学是改变城市氛围、人文环境最好的机会。第三,对高校的期盼。高等教育对城市的影响和作用巨大,尤其对城市的创新、对城市的人文、对城市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火种。高校要适当降低“围墙”,不能与社会或社区相隔离,要保持相互融合,才是发展双赢之路。

10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作了题为“大学人才引进与人事制度改革”的报告。他指出,人才引进和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和学校发展的关键,只要条件合适,一定要全力以赴吸引并留住世界一流的人才。清华大学生命学科在引进人才时遵循了三条原则,一是以青年学者为主,二是接轨国际化的做法,三是引进最优秀的学者;并且,在提供吸引人才的条件方面,秉持“三步走”的机制,短期靠学校和企业,中期靠国家和企业,长期稳定发展靠创新转化、国家和企业。施一公副校长指出,机制改革和创新对于吸引人才也很关键,清华大学生命学科在人事制度的改革方面,以流动制(tenure-track)教授系列为主体,充分体现了国际化和竞争性;在行政管理制度方面,坚持“专职行政、教授治学”的原则。施一公副校长强调,清华大学生命学科在人才引进方面的做法,虽然是在一个相对特殊的体系里实现的,但是其中的一些想法值得推广。

11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张欣欣作了题为“‘有为’方能‘有位’——发挥高校行业特色优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力量”的报告。他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机遇与挑战的共存,北京科技大学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切入点是要充分利用学校传统的钢铁行业优势,尤其是在钢铁行业中节能减排方面的优势。目前,在北京市科委,天津市科委,在科技厅等的领导下,已经成立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联盟。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是北京科技大学的梦想,将提升北科大在社会上的地位。

12

河北工业大学校长展永作了题为“加强区域高校合作,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报告。他说,区域高校需要加快转型发展,包括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科学研究的转型发展和服务社会的转型发展。区域高校需根据重点结构和布局进行适度的转型和调整;应转型科研的工作理念,聚焦区域行业发展的新格局,以科技成果的实际贡献为主要导向,创新科研工作,组织管理的运行模式,提升对区域产业技术升级的支撑度;也需要进一步转变办学理念,研发的水平,提升技术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益。其次区域高校需要协同发展,包括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和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的协同发展。特别是区域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合作,统筹优化学科专业群的建设;应该进一步加强合作,根据围绕着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需求,进一步整合优化区域内的各类科技资源。

13

天津工业大学校长杨庆新作了题为“协同创新,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报告。他说,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形势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应着重从校企对接、学科集优、专业共享、人才集聚的合作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京津冀高校协同创新。企业需求什么,高校有什么,首先需要对接。随后还需要根据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利用各自的优势、跨区域建立联合协同创新中心,同时积极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此外,专业共享的合作更有助于推动专业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与此同时,高校可通过校企之间的人才互聘、交流和培养、培训等模式,不断提升学校人才的总体水平,进而统筹区域人才资源,实现“不为我有,但为我用”。

14

北京工业大学柳贡慧校长作了题为“搭建高校创新联盟,共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报告。他指出,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三地整体高等教育基础雄厚,内部差异大、互补性强。三地高校需认清协同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根据定位发挥各自特色与优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共享的京津冀高校协同创新体系。柳贡慧校长介绍了北工大立足首都新定位、主动融入京津冀方面的实践,并谈了对此问题的思考。他提出,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共同探索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及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促进彼此之间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管理经验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借鉴。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要适应新产业结构,优化配置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构建国际化资源开放实验平台,凝聚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区域特色鲜明的学科群。在人才培养方面,要联合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推进学生的跨校交流与培养。在队伍建设方面,推进校际间的教师互聘和优秀管理干部相互挂职;促进跨校授课、跨校指导学生,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在科技方面,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大需求,申报和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或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打造“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协同创新体系;在交通、水资源、大气治理、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区域规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合作。在高端智库方面,探索联合建立多学科组成的高端智库和开放式研究机构,积极参与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建设。他最后强调,以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为依托,北工大将整合已有校内外资源,实现更广领域的协同创新。

本次论坛吸引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北京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社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摄影:刘晓迟、邓伊楚 编辑: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