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欢迎访问北京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资讯 >> 正文
高校“去行政化”改革不能想当然
2015-05-25  点击:[]

近日来,教育部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举措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坦率而言,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早在5年前就已提出,更有南方科技大学作为改革先锋,但现状却难言乐观。此次旧话重提,彰显了有关部门推进改革的决心,可如果不细究高校行政化的利弊得失以及运行机理,改革恐怕仍要遭遇重重阻力。

首先,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在去行政化之前,更要关注的是,去了行政化以后会怎么样。如果去行政化之后是要搞自主办学,那么更重要的则是自主办学如何展开。从教育部的文件来看,去行政化的改革是对高校的松绑以及教育部的权力下放,但是,权力下放到高校就是去行政化了吗?高校内部的行政化管理模式,怎么转型?如何处理?我们必须意识到存在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在教育部的权力下放到高校之后,高校领导会继续沿用行政化的模式来管理高校。在外部行政权力监管力度下降的情况下,这反而会强化高校内部的行政化管理力度。

从现实情况来看,教育部的某些课题虽然有腐败、有暗箱操作也有泡沫,但是比起地方上、高校自己的项目、课题,还是要好得多。教育部的某些评选不乏水分,但比起许多高校自己搞的评选还是要规范得多。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没有理顺的情况下,对教育部与高校关系上的去行政化并不见得会带来自治能力的提升。想想看,自主招生的改革改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大家现在反而越来越觉得以前的高考制度好。虽然“大乱才有大治”是改革常常难以避免的现象,但是教育改革也许会涉及几代学生,实在是乱不起。

其次,高校去行政化以后,高校和行政体制的关系怎么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大多数高校是无法靠从社会上募集资源来生存的,如何从中央、地方各级政府搞来资金、政策、土地,往往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行政级别其实提供的是高校与政府对话的渠道与平台。有级别的校长可以直接和省长、市长、局长谈,没级别的校长得到办公大厅挂号排队,看窗口科员的脸色。如果校长没有了级别,甚至教育系统开会,校长坐在哪里都成了问题。如果没有制度上的匹配,就将大学“去行政化”,其实是将大学从目前主要的资源分配体系里“踢出去了”,可是踢出去的后果,真的是改革者与高校能够承担的吗?

最后,谁来主导高校的去行政化?怎么改、改哪里都是教育部门说了算,一方面,这种自我改革很可能会造成“夹生饭”“半桶水”的改革;另一方面,它还可能造成一种尴尬的局面,那就是该放权的地方不放、该负责任的地方反而借着改革的名义推卸了出去,结果,改革不仅没有实现目标,反而成了有关部门解套、卸责的工具。(《中国青年报》2015-05-20,作者储殷